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管理 > 正文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度课题指南及申报通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14   浏览:

各相关院(系):

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省2015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从即日开始。现就课题指南及做好申报组织工作的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紧密联系我省建设“三个陕西”实际,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附后)

三、申报要求

1、选题必须符合《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按照规划引导与学术自主相结合的原则,本年度《指南》仅对我省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理论和现实问题列出选题条目。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须自行设计具体题目并选择以下15个学科中相对应学科进行申报。

学科分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历史•考古学,文学•艺术,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学,管理学。

2、综合性较强的课题,鼓励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其他课题,鼓励学者之间、实际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开展联合攻关,但课题负责人的研究专长必须与所申报课题的学科一致。

3、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和专著,研究报告一般要在2017年10月底前完成;专著一般要在2018年10月底前完成。

4、课题申报者的资格:课题负责人必须具备副高以上专业职称,不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必须由两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方具备申报资格。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在研的国家和省级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和参与今年的项目。申请人作为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其他项目申报。项目主要参加者最多可参与两个项目申报。

四、申报程序

1、课题申报者必须认真填写《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及《课题论证活页》。《申报书》和《论证活页》须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

申报者在申报时须提交《申报书》电子版及纸质材料1份、《论证活页》一式5份。

2、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对课题申报者的申报材料认真审核,严格按照填表要求进行把关;填写本单位《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申报汇总表》(此表格式不得更改),《汇总表》须按《课题指南》中的学科分类填写,一类一表,不可混淆。

《申报书》、《论证活页》及《汇总表》可从陕西宣传网社科规划专栏中下载。

3、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开始实施,请各相关院系于5月18日报送科技处项目科,届时需一并提交项目《申报书》及单位《汇总表》电子版,逾期不予受理。

未尽事宜请与科技处项目科联系。

联系人:郝杰

联系电话:029-84258597

科技处

2015年3月16日

附: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

5、民族复兴中国梦及其陕西实践研究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7、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9、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10、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

11、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13、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研究

14、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研究

15、陕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快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研究

16、陕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及“十三五”期间前瞻性问题研究

17、陕西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研究

18、陕西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19、陕西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20、陕西着力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研究

21、陕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研究

22、陕西扶贫开发研究

23、陕西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4、发掘陕西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陕西文化建设研究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和陕西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研究

26、陕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研究

27、延安精神研究

28、关学研究

29、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30、新兴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