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志,西安航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2008届毕业生,现任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客舱维修中心经理,深耕飞机维修领域17载,累计保障200万旅客平安起降,带领团队攻克上百起特情故障,创新研发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曾获中南基地年度优秀个人、民航工人先锋号、海航技术董事长基金奖等荣誉。他以母校"航空报国"精神为指引,用六千昼夜的坚守诠释"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民航工匠担当。

母校时光:梦想起航的地方
2005年秋,我背着行囊从福建连城独自踏上求学之路,跨越山河来到西安航空学院。青砖灰瓦的教学楼里,课堂上的理论钻研与实训车间里的实操演练交织成青春最珍贵的记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宿舍楼里那抹橘色灯光——宿管阿姨王喜萍总在深夜用搪瓷缸温着热水,等着为晚归的我们开门。那年寒冬我仅有一件羽绒服御寒,王阿姨也发现了我的拮据,总会悄悄帮我把衣服洗净然后连夜帮我烘干。她躬身翻烤衣物的背影,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却让那份温暖愈发清晰。"衣服离火炉半掌宽才不焦",她握着长柄火钳示范,火光在眼角的细纹里跳动,恍惚间像看见老家灶台前的母亲,清贫的求学生活中我总能收到点滴皂角清香的温暖,感恩的种子也逐渐在我的心底生根。去年春天回西安出差,特意带着妻儿去看望退休多年的王阿姨。穿过梧桐掩映的街巷见到了那位白头发奶奶,岁月染霜了她的鬓发,抹不去温暖感人的记忆。当那双几经沧桑的手颤巍巍握住我时,宿舍楼里烤火炉子的火光突然在眼前复燃。"为什么要给宿管奶奶带福建茶叶呀?"面对孩子的疑问,我指着天空掠过的航班:“你看,每架飞机能稳稳起航,不止靠精密的零件,还因为有那些在风雪夜里为你烘干翅膀的人。”从实验室调试电路到参与民航安全体系建设,母校教会我的不仅是"航空安全无小事"的严谨,更让我懂得:真正托举银鹰翱翔九霄的,永远是钢铁之翼下涌动的人间温情。
师恩如炬:照亮光明的航程
仍记得初入校园的那个夏天,我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却也带着一丝不安。是班主任老师,用她温暖如阳光的笑容,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那时的我,面对学费的压力,几乎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师得知后,一步一步地帮助我申请了助学金助我跨越入学难关,她的鼓励和支持,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得以顺利踏入知识的殿堂。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我十分有幸遇到了几位恩师,他们不仅是严师,更是益友。每当我在复杂的理论实践前感到迷茫,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即使毕业后,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挑战,这些老师仍是我第一时间想要咨询的对象,他的教诲如同指南针,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如今,每当飞机划过云层,我心中便涌起对母校无尽的热爱,对恩师深深的感激,是他们,用爱与智慧,为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初涉职场:机坪淬炼工匠精神
2008年,怀揣着对航空事业的无限憧憬,我加入海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初到机坪时,面对复杂的飞机系统和突发故障,常感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为弥补不足,我坚持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研读技术手册,下班后留在车间复盘当日故障案例。三年间整理出数万余字的工作笔记,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排故思维。期间撰写的多篇航空电子维修故障技术总结,因逻辑清晰、实操性强,被公司纳入标准化培训教材。机务工作的本质——不仅需要精准的技术判断,更要培养对每颗螺丝、每条线路的敬畏之心。
那些在暴雨中抢修保障运行、在烈日下排查疑难线路故障的日夜,最终沉淀为“海技工匠”“民航工人先锋号”等荣誉背后的专业底气。这段经历让我坚信: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诞生于对日常工作的极致专注。
深耕行业:创新突破守护安全
2021年,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我主导研发的“飞机升降舵皮托管渗漏测试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创新检测方法将故障排查效率提升60%。同年面对疫情下航空运输的严峻挑战,我带领团队连续奋战96小时,攻克两架封存A330飞机的紧急启封任务,保障了国际物资运输通道的畅通。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机务维修既是安全保障的防线,更是技术创新的战场。如今作为客舱维修室经理,我始终秉持母校“航空报国”的初心,带领团队建立“五分钟应急响应机制”,用专业与担当守护每一次起落安妥。
对后辈的寄语
亲爱的后辈学子们:
从青涩学子到民航匠人,我始终铭记母校“德能日新,刚健有为”的校训,航空事业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更需要敢为人先的魄力。
在从业选择上,我想对你们说,选择职业道路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长处。热情是持久工作的动力,而擅长的领域则能帮你更快地取得成就。在职场上,个人品质往往比技能更重要。诚信、责任感、团队精神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将帮助你赢得同事的尊重和信任,也是你不断进步的保障。无论你们的未来如何,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用“行远自迩,笃行不殆”的精神,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愿每位西航人都能怀揣敬畏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的人生,为民航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